搜索内容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科大全 > 正文

八年级上科学全效电子版 八年级上册科学全效

学科大全
日期·2024-07-28 09:02

科学八年级第三章

1.脑

八年级上科学全效电子版 八年级上册科学全效八年级上科学全效电子版 八年级上册科学全效


脑 (英:brain,拉:encephalon)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位于颅腔内.低等脊椎动物的脑较简单.人和哺乳动物的脑特别发达,可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

(1)大脑:为神经系统部分,由左,右两个大脑半球组成,两半球间有横行的神经纤维相联系.每个半球包括:

①大脑皮层(大脑皮质):是表面的一层灰质(神经细胞的细胞体集中部分).人的大脑表面有很多往下凹的沟(裂),沟(裂)之间有隆起的回,因而大大增加了大脑皮层的面积.人的大脑皮层为发达,是思维的器官,主导机体内一切活动过程,并调节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平衡,所以大脑皮层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物质基础.

②髓质:又称"白质",位于大脑皮层内部,由神经纤维所组成.

③基底神经节:在半球底部的白质中,由神经细胞集中而成.

(2)小脑:在大脑的后下方,分为中间的蚓部和两侧膨大的小脑半球,表层的灰质即小脑皮层,被许多横行的沟分成许多小叶.小脑的内部由白质和灰色的神经核所组成,白质称髓质,内含有与大脑和脊髓相联系的神经纤维.小脑主要的功能是协调骨胳肌的运动,维持和调节肌肉的紧张,保持身体的平衡.

(3)脑干:包括间脑,中脑,脑桥和延髓,分布着很多由神经细胞集中而成的神经核或神经中枢,并有大量上,下行的神经纤维束通过,连接大脑,小脑和脊髓,在形态上和机能上把中枢神经各部分联系为一个整体.脑各部内的腔隙称脑室,充满脑脊液.在人体,脑通常分为大脑,小脑,间脑和脑干(包括中脑,脑桥和延髓)四部分.

2.脊髓

脊髓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位于椎管内,呈扁平柱形,上端平枕骨大孔和脑相续,下端呈圆锥形.成人的圆椎末端在第一腰椎下缘,全长约45厘米,平均重30克,在颈部与腰部有两个膨大,与四肢功能有关.从横切面上看,为蝴蝶形灰质,周围由白质组成.灰质有管.灰质向后外突出的部分为后角,与脊神经的后根相连,内含中间神经元;向前方突出的部分为前角,内含运动神经元,其纤维构成脊神经前根;侧角内含植物性神经元.白质由神经纤维组成,按位置可分前索,侧索和后索.分别把脑和脊髓及脊髓内各段联系起来.脊髓的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传导功能,来自大部分器官的神经冲动,先经后根入脊髓,后经上行传导束到脑,脑发出的大部分冲动,通过下行传导束传到脊髓,再经前根传至全身大部分器官.二是反射功能,脊髓灰质中有许多低级的神经中枢,可完成某些基本的反射活动,如排便,排尿等内脏反射和膝跳反射,跖反射等躯体反射.正常情况下,脊髓的反射活动都是在高级中枢控制下进行的.当脊髓突然横断,与高级中枢失去联系后,会产生暂时性的脊休克.脊髓损伤可中断某一水平的生理功能.目前由于医学进步,许多脊髓损伤病人已有可能恢复其生理

3.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是神经组织集中的部位.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有大脑,小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人体的反射活动表现在中枢神经系统.把不同空间和时间的传入冲动进行整合,神经元之间在机能上发生突触联系,使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表现为兴奋的扩散,抑制和反馈.突触在结构和机能上的特性,决定了兴奋传递的单向性,从而使机体对内外界的反应更加协调准确.特别是大脑皮层的高度发展,成为神经系统重要的部分.

4.周围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是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神经组织的总称.包括各种神经,神经丛和神经节.周围神经系统的一端同中枢神经系统的脑和脊髓相连,另一端通过各种末梢装置与身体其它器官和系统相联系.周围神经包括12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植物性神经又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元集中的部位称神经节.周围神经又可根据功能的不同,分为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和混合神经.

5.神经中枢

神经中枢又称反射中枢.中枢神经系统内对某一特定生理机能具有调节作用的细胞群或感受某一种的细胞群.分别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各个部位,在反射活动中起重要作用.每种反射的中枢结构,称为该反射的中枢.一些简单的反射,只需通过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就能完成.如膝跳反射中枢位于腰部脊髓.复杂反射的中枢,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分布较广,分布在几个不同的部位.但其中有一基本部位,如呼吸中枢存在于延髓,脑桥以至大脑皮质,但延髓呼吸中枢是基本的,其余各级中枢通过影响延髓呼吸中枢来调节呼吸运动,在同一中枢内,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也是错综复杂的.

什么是神经元呢?它就是神经细胞。神经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在细胞表面有许多突起。所以,科学家们把神经细胞分成胞体和突起两部分来观察和描述。胞体部分和身体其他部位的细胞不多,也包括细胞膜、细胞浆和细胞核等。较特殊的是神经细胞的胞浆内含有带色素的斑块,称为尼氏小体或虎斑。突起部分有两种,一种突起短而分支多,称为树状突;另一种突起往往较长且只有一个,称为轴突。不论是树状还是轴突均有传导兴奋冲动的作用,就像电线传导电流一样。轴突的结构比较复杂,外面包了一层叫髓鞘的东西,就像电线外面包了一层塑料皮似的。神经胶质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对神经细胞具有支持、营养和形成髓鞘的功能。

轴突和轴突,树状突和树状突,轴突、树状突和细胞体之间都可以通过一个叫突触的结构发生联系。突触之间有两层膜,膜间有个极小的空隙,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兴奋冲动从一条神经的轴突传送过来时,在突触前面的那层膜里可产生一些化学物质,如乙酷胆碱、去甲等,这些化学物质再释放到两层膜的空隙内,然后作用于后面的那层膜,这样便可使神经冲动沿着后面那条神经传下去。这种神经传导速度是非常快的,每秒钟可以传送1~100米远。一旦人体受到外界的时,神经冲动就会迅速地从一个神经细胞,通过突触这一途径,一传十、十传百……迅速传到大脑,由大脑皮层进行分析综合,再通过另外一套神经通路,把命令发送到全身,以对外界的做出及时而恰当的反应。

神经衰弱时,大脑内抑制过程减弱,神经细胞的兴奋性相对增高,这样对外界的可产生强而迅速的反应,从而使神经细胞的能量大量消耗。因此,神经衰弱患者常表现为既容易兴奋,又易于疲劳。另一方面,大脑皮层功能弱化,其调节和控制皮层下植物神经系统功能也减弱,从而出现植物神经功能亢进的一些症状。

1.脑

脑 (英:brain,拉:encephalon)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位于颅腔内.低等脊椎动物的脑较简单.人和哺乳动物的脑特别发达,可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

(1)大脑:为神经系统部分,由左,右两个大脑半球组成,两半球间有横行的神经纤维相联系.每个半球包括:

①大脑皮层(大脑皮质):是表面的一层灰质(神经细胞的细胞体集中部分).人的大脑表面有很多往下凹的沟(裂),沟(裂)之间有隆起的回,因而大大增加了大脑皮层的面积.人的大脑皮层为发达,是思维的器官,主导机体内一切活动过程,并调节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平衡,所以大脑皮层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物质基础.

②髓质:又称"白质",位于大脑皮层内部,由神经纤维所组成.

③基底神经节:在半球底部的白质中,由神经细胞集中而成.

(2)小脑:在大脑的后下方,分为中间的蚓部和两侧膨大的小脑半球,表层的灰质即小脑皮层,被许多横行的沟分成许多小叶.小脑的内部由白质和灰色的神经核所组成,白质称髓质,内含有与大脑和脊髓相联系的神经纤维.小脑主要的功能是协调骨胳肌的运动,维持和调节肌肉的紧张,保持身体的平衡.

(3)脑干:包括间脑,中脑,脑桥和延髓,分布着很多由神经细胞集中而成的神经核或神经中枢,并有大量上,下行的神经纤维束通过,连接大脑,小脑和脊髓,在形态上和机能上把中枢神经各部分联系为一个整体.脑各部内的腔隙称脑室,充满脑脊液.在人体,脑通常分为大脑,小脑,间脑和脑干(包括中脑,脑桥和延髓)四部分.

2.脊髓

脊髓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位于椎管内,呈扁平柱形,上端平枕骨大孔和脑相续,下端呈圆锥形.成人的圆椎末端在第一腰椎下缘,全长约45厘米,平均重30克,在颈部与腰部有两个膨大,与四肢功能有关.从横切面上看,为蝴蝶形灰质,周围由白质组成.灰质有管.灰质向后外突出的部分为后角,与脊神经的后根相连,内含中间神经元;向前方突出的部分为前角,内含运动神经元,其纤维构成脊神经前根;侧角内含植物性神经元.白质由神经纤维组成,按位置可分前索,侧索和后索.分别把脑和脊髓及脊髓内各段联系起来.脊髓的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传导功能,来自大部分器官的神经冲动,先经后根入脊髓,后经上行传导束到脑,脑发出的大部分冲动,通过下行传导束传到脊髓,再经前根传至全身大部分器官.二是反射功能,脊髓灰质中有许多低级的神经中枢,可完成某些基本的反射活动,如排便,排尿等内脏反射和膝跳反射,跖反射等躯体反射.正常情况下,脊髓的反射活动都是在高级中枢控制下进行的.当脊髓突然横断,与高级中枢失去联系后,会产生暂时性的脊休克.脊髓损伤可中断某一水平的生理功能.目前由于医学进步,许多脊髓损伤病人已有可能恢复其生理

3.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是神经组织集中的部位.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有大脑,小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人体的反射活动表现在中枢神经系统.把不同空间和时间的传入冲动进行整合,神经元之间在机能上发生突触联系,使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表现为兴奋的扩散,抑制和反馈.突触在结构和机能上的特性,决定了兴奋传递的单向性,从而使机体对内外界的反应更加协调准确.特别是大脑皮层的高度发展,成为神经系统重要的部分.

4.周围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是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神经组织的总称.包括各种神经,神经丛和神经节.周围神经系统的一端同中枢神经系统的脑和脊髓相连,另一端通过各种末梢装置与身体其它器官和系统相联系.周围神经包括12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植物性神经又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元集中的部位称神经节.周围神经又可根据功能的不同,分为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和混合神经.

5.神经中枢

神经中枢又称反射中枢.中枢神经系统内对某一特定生理机能具有调节作用的细胞群或感受某一种的细胞群.分别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各个部位,在反射活动中起重要作用.每种反射的中枢结构,称为该反射的中枢.一些简单的反射,只需通过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就能完成.如膝跳反射中枢位于腰部脊髓.复杂反射的中枢,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分布较广,分布在几个不同的部位.但其中有一基本部位,如呼吸中枢存在于延髓,脑桥以至大脑皮质,但延髓呼吸中枢是基本的,其余各级中枢通过影响延髓呼吸中枢来调节呼吸运动,在同一中枢内,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也是错综复杂的.

什么是神经元呢?它就是神经细胞。神经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在细胞表面有许多突起。所以,科学家们把神经细胞分成胞体和突起两部分来观察和描述。胞体部分和身体其他部位的细胞不多,也包括细胞膜、细胞浆和细胞核等。较特殊的是神经细胞的胞浆内含有带色素的斑块,称为尼氏小体或虎斑。突起部分有两种,一种突起短而分支多,称为树状突;另一种突起往往较长且只有一个,称为轴突。不论是树状还是轴突均有传导兴奋冲动的作用,就像电线传导电流一样。轴突的结构比较复杂,外面包了一层叫髓鞘的东西,就像电线外面包了一层塑料皮似的。神经胶质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对神经细胞具有支持、营养和形成髓鞘的功能。

轴突和轴突,树状突和树状突,轴突、树状突和细胞体之间都可以通过一个叫突触的结构发生联系。突触之间有两层膜,膜间有个极小的空隙,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兴奋冲动从一条神经的轴突传送过来时,在突触前面的那层膜里可产生一些化学物质,如乙酷胆碱、去甲等,这些化学物质再释放到两层膜的空隙内,然后作用于后面的那层膜,这样便可使神经冲动沿着后面那条神经传下去。这种神经传导速度是非常快的,每秒钟可以传送1~100米远。一旦人体受到外界的时,神经冲动就会迅速地从一个神经细胞,通过突触这一途径,一传十、十传百……迅速传到大脑,由大脑皮层进行分析综合,再通过另外一套神经通路,把命令发送到全身,以对外界的做出及时而恰当的反应。

神经衰弱时,大脑内抑制过程减弱,神经细胞的兴奋性相对增高,这样对外界的可产生强而迅速的反应,从而使神经细胞的能量大量消耗。因此,神经衰弱患者常表现为既容易兴奋,又易于疲劳。另一方面,大脑皮层功能弱化,其调节和控制皮层下植物神经系统功能也减弱,从而出现植物神经功能亢进的一些症状。

人的神经分为脑神经和脊神经,共43对。

脑神经有12对:1嗅神经、2视神经、3动眼神经、4滑车神经、5三叉神经、6外展神经、7面神经、8位听神经、9舌咽神经、10迷走神经、11副神经、12舌下神经。

脊神经有31对

汗!~~ 这样的问题也有!

现在在教科书也真无聊!

人的神经分为脑神经和脊神经,共43对。

脑神经有12对:1嗅神经、2视神经、3动眼神经、4滑车神经、5三叉神经、6外展神经、7面神经、8位听神经、9舌咽神经、10迷走神经、11副神经、12舌下神经。

脊神经有31对

八年级上册科学第一章知识点

故有知识的人,道义上有为后者代言的义务。人容易丧失的是同情心,而杜甫就是一个正面例子;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八上科学第一章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目录

八年级 科学第一章知识点

八年级科学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总结

八年级科学第一章知识点

第一节 地球上的水

1、地球上占总量多的是海洋水(咸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淡水

3、水的循环:小循环: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4、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

①蒸发(蒸腾、升华)、

②水汽输送、

③降水、

④下渗、

⑤地表或地下径流。

5、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① 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② 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原因:外因:太阳辐射、地心引力。内因:水的三态变化

6、我国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分布不均衡。

7、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据测量,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儿童 身上4/5是水分。8、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第二节 水的组成

水的电解

实验结论:水 通直流电 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分子式:H2O)。

第三节 水的浮力

1、 液体(气体)对浸入(包括完全浸没和部分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大小:浮在水面上,F 浮=G;

方向:垂直向上;

作用点:物体重心。

2、 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F 浮= G 排液=ρ液gV 排液

注意 :

(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

(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

(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

(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液取kg/m?, V排取m?)

3、物体的浮沉条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

①F 浮

②F 浮>G 上浮(完全浸没时的F 浮)

③F 浮=G 悬浮 此时V 排=V 物

④F 浮=G 漂浮 此时 V 排< V 物

注意:

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上浮物体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下沉的物体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

②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

F 浮=G (沉到水底时:F 浮+F 支持力=G)

4、 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①当ρ液>ρ物时,上浮(终漂浮)

②当ρ液<ρ物 时,下沉

③当ρ液=ρ物时,悬浮

5、浮沉条件的应用

八年级科学知识点

第四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1、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由溶质溶解于溶剂后形成的均一的、稳定叫溶液。

2、溶液、悬浊液、乳浊液比较:

3、由多种(≥2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属于混合物。

4、常用的溶剂:水、酒精、汽油、丙酮等。

第五节 物质的溶解

1、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大多数物质适用,氢氧化钙、气体除外)

注意: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3、判断一种溶液是否饱和的 方法 是:在其温度下,若其溶质不能继续溶解则原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若其溶质还能继续溶解,则原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如果溶液中有少量不溶解的溶质,则是饱和溶液;如果加少量溶质,还能继续溶解,则是不饱和溶液。

4、室温(20℃)时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等级:

(1)大多数物质子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①影响很大,如、,表现为曲线陡;

②影响不大,如氯化钠(食盐),表现为曲线平缓。

(2)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5、溶质的质量分数

(1)计算公式

(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3)溶液的稀释前后所含溶质的质量不变;

(4)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步骤:

A.计算(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或体积);

B.称量(固体:用天平称取;液体:用量筒量取);

C.溶解(后装瓶,并贴上标签)。

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六节 物质的分离

1、 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是晶体。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

2、 结晶是溶液中无法再溶解的固体溶质以晶体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3、 获得晶体的两种方法:

①蒸发溶剂:一般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溶液较小);

②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如。

注:通常是将以上两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也就是先通过加热使溶液浓缩(减小溶剂),再将溶液冷却(降低温度),使溶液中的物质结晶析出。

4、水的净化

A、沉淀法:把水静置,使水中的杂质沉淀到水底的方法称为沉淀法。由于明矾或活性炭能使水中的悬浮杂质凝聚成一些较大的颗粒并慢慢沉到水底,因此,明矾、活性炭常用作凝聚剂。

B、过滤法:把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跟液体分离开的一种方法。

操作要点:

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要低于漏斗边缘,滤液要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玻璃棒末端轻轻斜靠在三层滤纸的一侧;倾倒滤液的烧杯口紧靠玻璃棒上端。注:玻璃棒起引流作用。

C、蒸馏:把水加热,至水沸腾变成水蒸气,再经冷凝管冷却成水滴,这种净化水的方法称为蒸馏法,这样收集到的水就是蒸馏水。

原理:利用液体里各成分的沸点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蒸馏装置组成:蒸馏烧瓶、温度计、铁架台、冷凝管、接受器、锥形瓶。

5、沉淀、过滤及蒸发的比较

第七节 水资源的利用、开发和保护

1、 缺水的原因:自然原因:全球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资源少;分布不均(时间和空间)。人为原因:人口增长;水污染严重;水的重复利用率低;森林破坏严重。

2、 我国的水资源:空间分配不均匀—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分配不均匀—夏季丰富,冬季缺乏,北方尤其明显。

水资源保护:节约用水、水的再循环、减少水的使用、水的回收利用及防止水的污染。

八年级上册科学第一章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

★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 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复习提纲

★ 【初二】物理八年级上册章节知识点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一章知识点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整理

★ 八年级上册英语unit1知识点整理

★ 新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总

★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八年级上科学全品作业本答案

选择题:CDDAB DDCDB BCDAC DCAA

简答题:(1)2Cl 3Mg 4CO2 Al( 3写Al上面) 3CO3(下面)2-(右上角) 2Na

(2)2个银离子 2个二氧化碳分子 一个钠分子有两个钠原子 铜元素的化合价为 2价 一个硫酸根离子

(3)He O2 Fe HCl Na2O

21.BCD AD

22.SO2 O2 6

23.原子核 α粒子穿过分子间隙 撞到了原子核

24.4 79

25.一个水分子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水电解后,水分子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又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

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26. 6 32

DEI40,41,42DAOEA

版权声明:图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 如有侵权联系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