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内容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专资讯 > 正文

国开经济学基础试题及答案(国开大学经济学基础)

中专资讯
日期·2024-07-28 09:02

跪求一些经济学试题及其详解!(内详)

综合练习题(四)

国开经济学基础试题及答案(国开大学经济学基础)国开经济学基础试题及答案(国开大学经济学基础)


国开经济学基础试题及答案(国开大学经济学基础)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5分)

1、在物质生产内部,生产的概念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生产活动所涵盖的范围大为扩展,这种扩展体现在生产系统的( )。

A、前伸和后延 B、上升和下降 C、分工和协作 D、投入和产出

2、生产系统的( )是指企业的生产职能扩展到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方面,把为用户安装,维修等当作企业生产活动的重要组成。

A、转换 B、组合 C、后延 D、开发

3、( )是指对市场已有产品仿制后加上企业自已的厂牌和商标后第一次生产出来的产品。

A、改进新产品 B、换代新产品 C、仿制新产品 D、全新产品

4、投入要素可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是( )。

A、加工对象 B、在制品 C、库存物资 D、人力资源

5、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中,在( )期,市场需求与有关技术尚不明确, R & D 着重于改进产品的功能和特征 。

A、成长 B、成熟 C、引入 D、开发

6、一般企业的战略分为3个层次,生产战略属于( )战略。

A、职能级 B、部门级 C、企业级 D、联合级

7、( )在工业工程中又称为时间研究 (Time study) ,是各种时间测定技术的总称 。

A、绩效考评 B、培训 C、工作测量,D、工作设计

8、工作研究是以( )为对象的一种科学方法。

A、工作条件 B、作业系统 C、运营成本 D、资源

9、生产的层次包括( )。

A、战略层次,战术层次和作业层次

B、线性,平面和立体

C、供应、管理和销售

D、年度、月度和日

10、( )生产的任务是进行产品决策、生产能力决策以及确立何种竞争优势的决策。

A、综合 B、短期 C、中期 D、长期

11、确定产品的( )是编制生产的首要问题。

A、质量指标 B、品种指标 C、产量指标 D、产值指标

12、工程项目的( )是指项目完成以后是否达到先确定的技术要求和服务水平。

A、成本 B、质量 C、进度 D、

13、( )是指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监督每项作业的进度,成本和质量。

A、工程项目经营 B、工程项目财务 C、工程项目控制 D、工程项目

14、关于库存的作用,错误的说法是( ) 。

A、缩短定货提前期 B、 防止短缺 C、 稳定作用 D、提高管理水平

15、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必须体现两种思想即( ),不断改进的思想和为顾务的思想。

A、事后严格控制 B、事中严格控制 C、 现场监督 D、预防为主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内容包括生产运作系统的( )。

A、 定位管理 B、设计管理 C、生产安全 D、运行管理 E、生产控制

2、生产运作的总体战略包括( ) 。

A、自制或购买 B、 低成本和大批量 C、 高质量 D、自动化 E、产品开发

3、生产运作系统运行管理包括( ) 。

A、 B、组织 C、控制 D、改变 E、运筹

4、生产的层次包括( )

A、战略 B、战术层 C、协调层 D、激励 E、作业层

5、流水线的重要参数有( )

A、在制品定额 B、工作地 C、批量 D、节拍 E、生产提前周期

6、一般而言,( )生产过程方案的固定费用 。

A、对象式 B、产品原则布置 C、工艺专业化 D、批量生产

7、企业的生产过程由( )等环节构成。

A、投入 B、传送 C、转换 D、产出 E、加工

8、( )是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必须体现的思想。

A、预防为主,不断改进 B、严密控制 C、不断激励 D、为顾务 E、降低成本

9、 质量具有( )。

A、经济性 B、广义性 C、实效性 D、偏性 E、相对性

10、设备维修体制的发展过程可划分为( )等几个阶段。

A、事后修理 B、预防维修 C、生产维修 D、维修预防 E、质量管理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库存

2、运作战略

3、生产过程

4、工艺专业化

5、工作研究

四、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生产及生产管理的地位是什么?

2、生产的作用是什么?

3、工作研究的特点是什么?

4、新产品的开发程序是什么?

5、库存控制的作用是什么?

五、论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论述新产品的种类有哪些?

2、论述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

3、论述合理组织生产过程的基本要求。

综合练习题(四)参

一、单项选择:

1、A 2、C 3、C 4、A 5、C 6、A 7、C 8、A 9、A 10、D 11、B 12、B 13、C 14、D 15、D

二、多项选择:

1、ABD 2、ABC 3、ABC 4、ABE 5、BCD 6、AB 7、ACD 8、AD 9、ABCE 10、ABCD

三、名词解释:

1、库存: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库存是为了满足未来需要而暂时闲置的资源。资源的闲置就是库存,与这种资源是否存放在仓库中没有关系,与资源是否处于运动状态也没有关系。

2、运作战备:企业根据所选定的目标市场和产品特点来构造其生产系统时所遵循的指导思想,以及在这种指导思想下的一系列决策,规划内容和程序。

3、生产过程:是指从投料开始,经过一系列的加工,直至成品生产出来的全过程。

4、工艺专业化:又叫工艺原则,就是按照工艺特点来设置生产单位。

5、工作研究:是以作业系统为对象的一种科学方法,在既定的工作条件下,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资源的更加合理利用,排除作业中不合理、不经济和混乱的因素,寻求一种更佳,更经济的方法,以提高系统的生产率,降低系统的运营成本。

四、简答题

1、答:生产是企业一切活动的基础,生产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项重要职能,经营决策处于核心地位,它决定经营方针、目标、战略、的要求,而生产管理则处于中层,它们之间是决策与执行的关系,技术开发是生产的前提条件,是生产管理的技术保证和后盾,否则无创新。生产又是销售管理的前提,也是销售的保证和后盾。

2、答:生产的作用就是要充分利用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其他资源,保证按质、按量、按品种,按期限地完成订货任务,满足市场需求,尽可能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答:主要有:(1)指导思想是实现、创新,是一种满足的精神;(2)工作研究具有系统性的特征;(3)工作研究的立足是挖掘企业内部潜力;(4)工作研究致力于工作方法的标准化;(5)它也适于管理工作。

4、答:新产品开发的程序是:(1)产品构思;(2)创意、筛选;(3)初步设计;(4)可行性研究;(5)试制、鉴定;(6)试销;(7)正式生产。

5、答:库存控制的作用有:(1)在保证企业生产、经营需求的前提下,使库存量经常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2)掌握库存量动态,适时、适量提出订货,避免超储或缺货;(3)减少库存空间,降低库存总费用;(4)控制库存资金占用,加速。

五、论述题;

1、答:(1)按所具备的新质的程序分,新产品可分为:①全新的产品,即采用新科学技术的新发明创造所生产的,与原有产品不同的产品;②改进新产品,即对现有产品做出改进的新产品;③换代新产品,即产品基本原理不变,部分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元件或新结构,从而使产品的功能,性能有显著提高或经济指标有显著改进的产品;④仿制新产品,即对市场已有产品仿制后加上企业自已的厂牌,商标以后生产出来的产品。

(2)按地域划分,新产品可以分为:①新产品,发即范围内首创的新产品。②新产品,即国内首次试制的新产品。③地区新产品,在本地区首次生产的产品。④企业新产品,本地区已有在本企业首次生产的产品。

(3)按开发方式分,新产品可分为:①企业自主开发的新产品;②用户订货开发的新产品。

2、答: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包括:(1)制订明确的质量和质量目标;(2)建立一套灵敏的信息反馈系统;(3)建立一个综合的质量管理机构;(4)建立一个有效的质量检验工作体系;(5)广泛开展质量管理小组的活动;(6)实现管理业务标准化和管理质量流程化。

3、答:为保证正常的生产秩序,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必须使生产过程满足多方面的要求:

(1)连续性要求,即是指物料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且流程尽可能短,包括空间和时间的连续性。空间上的连续性要求生产过程各个环节在空间布置上合理紧凑,物料流程尽可能短,没有迂回往返现象,时间上的连续性是指物料在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的运动,自始至终处于连续状态,没有或很少有不必要停顿等待现象。

(2)平行性要求,即是指不同产品的生产过程或不同阶段在时间上的重叠程序,重叠程度越高,平行性就越好,完成同样数量的产品所需的生产周期也就会大减少。

(3)比例性要求,即是指生产过程各环节在生产能力方面相互协调的程度,生产能力之间的比例关系才保证不变,这又是由产品的具体结构与工艺过程决定,因此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的生产以能力应符合这一比例关系。

(4)均衡性要求,即是指在生产各环节中生产速度的稳定程度,若生产速度不变或均匀增减,均衡性就高,生产秩序就越稳定,越容易保证产品质量,加速,降低生产成本。

(5)适应性要求,即是指当对企业产品的需求发生改变时,企业能够由生产一种产品转到生产另一种产品,或改变生产数量的应变能力,这就需要有一个柔性很强的生产系统。

综合练习题(五)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5分)

1、按照来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叫做管理。管理是—个过程。通常包括编制、执行、检查完成情况和( )四个阶段。

A、事后检查 B、拟订改进措施生产工作 C、现场控制 D、生产服务工作

2、( )就是适应变化的性能。

A、自动化 B、均衡化 C、科学化 D、柔性化

3、( )是指在没有接到用户的订单时按已有的标准产品或产品系列进行的生产,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补充成品库存。

A、订货组装型生产 B、订货型生产 C、订货制造型生产 D、备货型生产

4、在工作设汁中,着眼点与其说放在个人工作任务的完成方式上,不如说应该放在整个工作系统的工作方式上。也就是说,( )工作方式应该比个人的工作方式更重要。

A、组织 B、任务式 C、工作小组的 D、系统性

5、工作测量时采用测时法,该方法设计“正常作业时间”这一概念。“正常作业时间”是指( )。

A、工人在常温下完成某项工作任务的时间 B、直接测量得到的时间

C、熟练工人的作业时间 D、作业的观察时间经过修订而得到的时间

6、( )战略是围绕某个特定的顾客群 ( 细分市场 ) 来提供服务的,该战略指导下的每项活动都应围绕这一目标群体来展开。。

A、异化战略 B、总成本领先战略 C、专一化 D、市场细分

7、对于( )库存控制的关键在于确定订货批量。订货量就等于预测的需求量。

A、多周期模型 B、单周期库存模型 C、经济订货批量模型 D、随机订货模型

8、( )是对新产品的设想。

A、筛选B、试制C、鉴定D、创意

9、利用" Y"模型可将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概括成两条链路:一条是工程链,一条是( )。

A、管理链 B、市场链 C、供应链 D、生产链

10、库存控制中的小系统实质上是()。

A、连续观测库存控制系统 B、固定量系统 C、固定间隔期系统D、独立需求库存

11、在闭环的MRP完成对生产与控制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将经营、财务、生产管理子系统相结合,形成( )系统。

A、闭环物料需求 B、制造资源 C、ERP D、物料需求

12、( )指的是设计为数不多的基本模块,将这些模块按不同的组合方式,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产品。

A、准备时间短 B、模块化设计 C、零件品 D、零库存

13、当运输批量与加工批量一致时,在制品移动方式为( )移动

A、平行顺序B、顺序C、平行D、混合

14.某一加工过程的加工周期为12分钟,要求按照节拍3分钟/件进行产出,则需要( )个工作地。

A、5 B、12 C、4 D、 3

15.网络图中,早开始时间和迟开始时间相同的作业称为( )。

A、节点 B、虚工序 C、时 D、关键作业

二、多项选择(每题2分,共20分)

1、生产按专业化程度分类可分为()

A、多品种小批量生产 B、单件生产C、订货生产D、成批生产E、大量生产

2、零件在各道工序间的移动方式有()。

A、平行顺序移动方式 B、交叉移动方式 C、顺序移动方式 D、混合移动方式E、平行移动方式

3、“5WIH”(或称“六何分析法”)是对选定的项目、工序或操作,都要从()等六个方面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A、技巧、能力B、原因、对象C、地点、时间 D、因素、温度E、人员、方法

4、衡量流水生产的主要指标有()。

A、有效工作时间 B、批量 C、节拍 D、工作地 E、产量

5、TPM的基本思想有( )。

A、全效益 B、全系统C、全员参加 D、准时控制 E、及时反馈

6、设置库存的根本目的是在需要的时间,需要的地点,为需要的物料提供需要的数量,在保证这一根本目的的同时,库存作用还有()

A、提高生产均衡性,调节季节性需求 B、保证生产,销售过程顺利进行

C、防止缺货,提高服务水平 D、节省开支,降低成本 E、保证产品质量

7、非独立性需求也即( )。

A、市场需求B、相关需求C、内部需求D、确定性需求 E、独立需求

8、控制图又被称作( )。

A、休哈特图 B、石川图 C、检查表 D、核对表 E、鱼刺图

9、库存状态信息包括()

A、当前库存量B、入库量 C、提前期 D、安全库存量E、订购批量

10、提高产品设计速度具体方法包括()

A、CAD B、模块化设计 C、尽量采用通件 D、生产自动化 E、尽量采用标准件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时间一资源优化

2、时间研究

3、批量

4、串行的产品设计

5、代表产品

四、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生产管理任务是什么?

2、工作研究步骤有哪些?

3、生产的作用是什么?

4、新产品的特征有哪些?

5、项目管理的目标是什么?

五、论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各种移动方式的优缺点如何?应怎样进行移动方式的选择?

2、试述库存过大所产生的问题。

3、试述质量成本的概念,构成及意义。

综合练习题(五)参

一、单项选择:

1、B 2、D 3、D 4、C 5、D 6、C 7、B 8、D 9、A 10、C 11、B 12、B 13、B 14、C 15、D

二、多项选择:

1、ABDE 2、ACE 3、ABCE 4、ACDE 5、ADB 6、ABCD 7、B 8、A 9、ABCDE 10、ABCDE

三、名词解释:

1、答:时间一资源优化有两方面含义:①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如何调整网络使工期短;②在工期一定的情况下,如何调整网络使资源利用充分。前者称为有限资源下的工期优化问题,后者称为工期规定下的资源均衡问题。

2、答:时间研究是在一定的标准测定条件下,对既定作业所消耗的时间进行研究,并制定时间标准或定额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

3、答:批量是相同产品一次投入和出产的数量。

4、答:串行的产品设计即从需求分析、产品结构设计、工艺设计一直到加工制造和装配是—步步在各部门之间顺序进行。

5、答:代表产品是结构与工艺有代表性,且产量与劳动量乘积的产品。在多品种生产企业里,产品的结构、工艺、劳动量别很大,难以确定代表产品,这时可用假定产品。假定产品是按各种具体产品工作量比重构成的一种实际上不存在的产品。

四、简答:

1、答:生产管理的任务就是应用组织、、控制的职能,把投入生产过程的各要素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有机整体,按经济的方式,生产出满足需要的廉价、优质的产品(服务)。

2、答:工作研究的步骤有:(1)发掘问题,选择研究项目;(2)确定目标;(3)记录;(4)分析研究记录的事实,寻求新方法;(5)评价新工作方法。尽可能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利润。

4、答:新产品的特征有:(1)创新性;(2)先进性;(3)继承性;(4)相对性。

5、答:项目管理的目标通常涉及到:(1)项目的成本;(2)项目的进度;(3)项目的质量。

五、论述题:

1、答:(1)①顺序移动方式的优点是:管理工作简单,便于组织;工作地上可以连续加工,可以提高工效;零件集中加工,运送,节约了运输力量。顺序移动方式的缺点是:生产过程连续性,生产周期长,慢;②平行移动方式的优点是:生产过程连续性好,生产周期短,平行性好,其缺点是:在工序周期化比较的条件下,加工时间短的工序人机不的能充分负荷。③平行顺序移动方式的优点,较顺序移动方式而言,缩短了生产周期,同时又避免了平行移动方式中间断性设备停歇的问题,设备利用率好,对一些同步性较的工序来说,是一种较好的移动方式,但其缺点是:组织管理工作复杂。

(2)进行移动方式地选择应如此选择:

(1)选择顺序移动方式的情况是:在单件小批生产的生产类型,加工体积小,重量轻的零件和在工艺专业化形式的车间里时。

(2)选择平行移动方式的情况是:在工序同期化好的情况下,需求比较紧迫,交货期紧和在对象专业化组织的车间、工段里。

(3)选择平行顺序移动方式的情况是:在同步性较的工序中。

另外,选择零件移动方式需要考虑的因素有:①零件的大小;②零件加工时间的长短;③批量的大小;④生产单位的专业化形式。

零件尺寸小,加工时间短,批量小,工艺专业化,形式的情况,审采用顺序移动方式;零件尺寸小,加工时间长,批量大,对象专业化形式的情况,它采用平行移动的方式;零件尺寸大,加工时间长,批量大,对象专业化形式的情况,它采用平行移动方式。

3、答: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保证或提高质量活动所支付的费用和由于质量故障造成损失的总和。

质量成本主要由内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鉴定成本和预防成本所构成。两种故障成本随合格品率的增加而减少,鉴定成本和预防成本测定随着合格品率的提高而增加,因此,从经济的观点来看,企业有效的质量保证活动应该建立在这两类质量成本合理平衡和基础上,即制造过程的佳质量成本。

这四类质量成本按其发生的性质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企业保证提高产品质量而发生的预防成本和维护成本,以控制的角度看,属于可控成本,它的增减变动直接影响第二类成本的大小;第二类成本是由于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而造成的内部和外部故障成本,属于结果成本受可控成本影响。通过研究这两类成本变动的规律及其相互影响,适当增加可控成本支出,就可以减少结果成本的发生,实现预防为主,同时还要达到总成本的目标。

分析研究质量成本项目及比例关系,构成变化是探求降低质量成本,进而达到佳质量成本的基础,也是实行质量成本管理的根本目的。

发展经济学试题A及答案|发展经济学试题

1.新古典主义:

2.发展经济学:

3.隐蔽失业:

4.“恶性循环”理论: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处于南半球的都是发展家,因此发展家又叫南方( )

2.依附理论认为,在现有的经济秩序下,发达处于中心支配地位,发展家处于被支配的边缘地位,中心与边缘通过市场进行平等的交换。( )

3.是发展家面临的主要障碍,因此发展家的经济发展关键取决于资本的数量。( )

4.知识具有公品的特征,既知识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

5.在固定汇率制度下,降低利率就能达到降低利率和本国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

三、简答(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经济发展的含义是什么?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什么关系?

2. 为什么用经济增长指标不能全面衡量经济发展的水平?。

3. 为什么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4. 如何理解平衡与不平衡两种发展战略的对立统一关系?

四、论述题(30分):

二元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结合实际谈谈怎样才能实现从二元经济到一元现代经济的转变?

1.新古典主义:是与结构主义相对的一种世界观,它认为世界是灵活的,市场总是趋于均衡,价格机制可以良好地发挥作用。市场机制是经济发展的机制。

2.发展经济学: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方逐步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经济学分支学科,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兴起,在经济学的体系中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主要研究落后的农业或发展家如何实现工业化、摆脱、走向富裕的经济学。

3.隐蔽失业:许多发展经济学家认为,不发达失业的特点之一就是“隐蔽性失业”。因为在这些里,人口压力问题是发生在货币工资经济发展之前的自给经济环境里的。由于大家庭制度的存在,许多家庭成员依靠有限的土地产品在低于自给的水平下也可以生存下去,许多在工资体系下本来要挨饿的人受亲属的维持而处于隐蔽性失业状态。

4.“恶性循环”理论:“恶性循环”理论是1953年纳克斯在《不发达的资本形成》一书中提出的。该理论认为,资本匮乏是阻碍发展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他认为:在供给方面,一国由于经济不发达,人均收入低,低收入意味着人们将要把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很少用于储蓄,从而导致了储蓄水平低,储蓄能力低,低储蓄能力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又会导致生产规模难以扩、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造成低产出,低产出又造成低收入,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恶性循环;在需求方面,发展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低下意味着低购买力和低消费能力,低购买力导致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又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低资本形成使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率低下,低生产率带来低产出和低收入,这样,也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恶性循环。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处于南半球的都是发展家,因此发展家又叫南方(×)

2.依附理论认为,在现有的经济秩序下,发达处于中心支配地位,发展家处于被支配的边缘地位,中心与边缘通过市场进行平等的交换。(×)

3.是发展家面临的主要障碍,因此发展家的经济发展关键取决于资本的数量。(×)

4.知识具有公品的特征,既知识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 )

5.在固定汇率制度下,降低利率就能达到降低利率和本国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 )

三、简答(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经济发展的含义是什么?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什么关系?

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是两个相互联系而又各不相同的概念。经济增长是指一个一定时期产品和劳务的实际产量的增长,可以用GNP、GDP的总量或其人均数来衡量。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的增长,还包括生活质量提高、经济结构和结构等的总体进步。经济发展是经济持续增长的结果,生活质量提高、经济结构和结构等的总体进步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增长,二者密不可分。 对发展的定义多种多样, 目前,托达罗对经济发展的解释广为流行。托达罗将发展定义为“一个或体系向着更加美好和更为人道的生活的持续前进”。其中有三个基本方面或者核心观念: 首先,人类有一些共同的基本需要,是维持生存所必需的。这些需要包括食物、住房、健康和保护。这些基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的情况可以称为“不发达”。全部经济活动的基本功能无非是向尽可能多的人提供满足这些基本需要的手段。

其次,第二个公认的基本元素是自尊——一种觉得自己有价值、有尊严的感觉,一种觉得自己不仅仅是他人实现其目的工具的感觉。所有的民族、所有的都在寻求某种基本形式的自尊。这种自尊的性质和形式可能因时因地有所不同,但一旦流行的观念将物质当作美好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物质上欠发达的人们要感到有尊严就变得困难了。发展因此是一个重要的、甚至必不可少的获得尊严的途径。

第三,发展的含义中还应包括自由的概念。这里的自由并不是或意识形态意义上的,而是一种更基本意义上的自由,是指摆脱自然界、愚昧、他人、苦难、风俗习惯和教条主义的奴役。

按照这种观点,发展是改进生活质量的过程,其目标是满足基本需要、提高人类尊严、扩大选择自由。

2. 为什么用经济增长指标不能全面衡量经济发展的水平?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一定时期产品和劳务的实际产量的增长,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总量或其人均数来衡量。

根据GDP和GNP来衡量发展水平存在以下缺点:

首先,这个指标没有包括非市场或非货币化的经济活动。如家务劳动、发展家尚未商品化的农业活动等,由于不通过市场进行交换,不能通过货币表现出来,在GDP中无法得到反映。

其次,它无法反映收入分配状况和经济水平。人均GDP相近的,收入分配状况可能有很大的异。财富及财富的增加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与分散到大多数人代表着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而这很难通过GDP反映出来,同时,它也不能反映出的经济水平。这是因为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同时又具有很大的主观性。

第三,在进行比较时,这一指标往往会因汇率的折算、各国相对价格结构的异以及不同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等问题出现较大的统计失真。在比较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时必须对各国的GDP指标进行技术处理,并按照汇率折算成统一的货币单位。而汇率只能反映贸易品(以及跨国流动的资本)的价格,无法反映非贸易品(如基础设施和大部分劳务)的价格。各国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不一样,这就造成按汇率来折算各国GDP失真。—般说来,低收入的非贸易品相对价格较低,因而居民的实际收人要比按汇率折算的收入高。

第四,不能说明经济增长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人口膨胀、资源耗竭等代价不由市场交换的各方承担,不反映在市场价格以及GDP系列指标中 3. 为什么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对的经济增长分析表明:的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资本和劳动的投入,即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典型的粗放型增长方式。

第一,粗放型经济增长给我国带来能源、原材料紧缺问题

资源的稀缺性要求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这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也是经济工作的基本原则。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则以很高的物耗率为特征,长此下去,在并不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下,经济增长必定难以持续。并且,高物耗造成能源、原材料紧缺,使这些产品的价格呈强劲上升趋势,给经济增长带来成本过快上升的压力。

第二,粗放型经济增长造成了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

由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以经济的水平扩张为主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问题往往得不到解决,而且还会由于投资结构不合理而更趋严重。由此而形成的结构性瓶颈,一直是经济正常发展的突出障碍。

第三,粗放型经济增长重视产品数量,忽视产品质量、品牌和款式,往往导致大量的产品滞销,并带来资金占用等一系列问题。

第四,在粗放型增长中,投资规模的急剧膨胀不断增加信贷规模与货币投放的压力,从而加大了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通货膨胀压力。

随着经济总量和规模的迅速扩大,粗放型增长方式的问题会更多更大,转变增长方式已势在必行。如果从全球经济的角度看,今后竞争将主要是科技、质量、效率和效益的较量,不改变增长方式,一个将难以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足。

4.如何理解平衡与不平衡两种发展战略的对立统一关系?

答:在发展经济学认为平衡增长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和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增长。不平衡增长理论强调经济发展过程的非均衡性质。

在以上论述中,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似乎是尖锐对立的两种发展战略,但是实际上它们的别是次要的,对立统一才是本质特征。从长期看,如果一个总是不平衡发展,资源的结构性短缺会阻碍经济的发展,产业间不平衡增长超过一定程度会引起经济结构的失衡。例如改革前长期奉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终导致产业结构严重失衡,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所以不平衡发展战略是相对的。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对不平衡增长战略并没有化,他认为不平衡增长是实现更高级发展阶段平衡增长的手段。

平衡增长强调产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协调发展能带来外部经济效应,强调合理安排投资结构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这对于经济长期协调发展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平衡增长战略忽视了发展家经济发展初期缺少实施平衡增长的资源条件这一关键性因素,从而脱离了发展家的实际。赫希曼强调的不平衡增长战略,主要是针对发展家资本稀缺对经济发展形成约束的特征,强调有限的资源要合理配置使其限度地发挥作用。因此,它比平衡增长战略更适合发展家经济发展初级阶段资本严重短缺的实际情况。

由上述不难看出,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在理论上各有优点,由于它们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因而在发展战略的主张上产生了别。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经济发展就是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的对立统一过程,任何将它们化的作法都将对经济发展造成危害。

四、论述题(30分):

二元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结合实际谈谈怎样才能实现从二元经济到一元现代经济的转变?

(1)现代具有典型的“多重二元性”。这主要表现在:一部分比较发达的现代工业与大量的传统农业并存;一部分现代化城市与广阔的传统农村并存;一部分现代工业与大量的落后手工劳动或半机械化的企业并存;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与广大不发达和地区并存。在这种“多重二元结构”中,城乡二元结构是的根本国情。

①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城乡人口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人口多、比重大,是典型的劳动无限供给经济。

② 城乡分割,城乡居民存在两种身份制。

③ 城市以国有经济为主,农村以集体和个体所有制经济为主,形成互相独立的两大经济板块。 ④ 乡镇企业的发展改变了城市——工业、农村——农业的传统分工格局,形成城乡两大工业系统,城乡二元结构进一步裂变为城市工业(国有工业)、农业和农村非农产业三元经济结构。

⑤城乡经济发展水平悬殊,城乡别有扩大趋势。

(2)按照刘易斯等人的设想,从二元经济向一元化的工业的过渡主要依赖于现代部门的扩张。实践证明,这条道路有很大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由于城乡异,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出现了城市就业、住房、交通和环境恶化的“城市病”,农村则出现人口减少、劳动力不足、经济萧条的现象。这就是所谓城市“过密”和农村“过疏”问题。这种现象曾出现在发达的现代化历程中,目前正在不同程度上由发展家所经历着。其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倾向日趋明显,现代部门增长的就业弹性越来越小,无法承担解决繁重就业问题的任务。

确立城乡协调发展战略是克服城乡矛盾、走出二元经济的基本对策。具体地说,这一对策包括以下三个要素。

第一,加速城市化进程是走出二元结构的根本出路。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的终解决,需要通过城市化和现代化来实现。根据国情,城市化应采取城乡结合、上下结合、大中小结合的多途径综合模式。所谓“城乡结合”,是指农村人口城市化过程,既不能仅仅是职业非农化的乡村就地转移,也不能是全部依赖城市的异地转移,应从城乡两方面共同努力,把“离土不离乡”和“离土又离乡”结合起来。所谓“上下结合”是城市建设必须把自上而下的投资与自下而上的地方投资、集体投资、个人投资和外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大中小结合”是指在城市

规模方面,大中小城市并举,注意发挥各级城市对产业和人口的集聚作用。

第二,城乡互助、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是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在这方面需要做的工作有: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搞好城乡工业分工与协作;城乡合作,缓解“民工潮”。

第三,深化城乡体制改革,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是走出二元,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制度前提。

请大家帮忙给做一下,谢谢了!经济学基础的!谢谢!

cddcc acacc d

补充 a d b d d

我是学经济毕业的 尽力了

楼上的,我也是学经济学的,答案和你不一样(你有几个明显错了)

C D D C C D C A C A D

C D B D B

经济学基础简明教程课后习题4第三题的解析与答案(王晓明著作)

1.答:生产要素(经济资源)是指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源。生产要素具体划分

为四类: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生产函数(production function)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下,一定时期内厂商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要素的数量与它们所能生产出来的产量之间依存的函数关系。

2.答:

把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合在一个图上,那么,等成本线必定与无数条等产量线中的一条

切于一点。在这个切点上就实现了生产要素的适组合。

3.答:

第一,在资本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劳动量的增加,初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是递增的,但各自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就分别递减。所以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都有是先上升而后下降。

第二,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点。在相交左侧,平均产量是递增的,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MP>AP);在相交右侧,平均产量是递减的,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MP<AP);在相交时,平均产量达到,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MP=AP)。

第三,当边际产量为正数时(MP>0),总产量就会增加;当边际产量为零时(MP=0),总产量停止增加,并达到;当边际产量为负数时(MP<0),总产量就会减少。

版权声明:图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 如有侵权联系836084111@qq.com 删除